“怕什么?”弘治帝冷笑一声,说道:“朕要监察御史,是为了监察百官,纠其行,反其贪。他们倒好,该做的事不做,自以为敢犯颜上奏就能表现自己的清正,想拿照儿来给自己刷名望的御史,朕不需要。”
何鼎无语,只能按照弘治帝的吩咐,先记下了上奏折的御史名单,然后将那些奏折装进大木箱中,打包快递……快马送去宣府给太子殿下。
朱厚照收到这份“礼物”,明白了弘治帝的意思后,哈哈一笑,连箱子开都没开,便让人全部烧毁,一个不留。
杨慎问道:“殿下难道不看看奏折的内容吗?”
朱厚照掏掏耳朵,叹口气,说道:“有什么好看的,无非就是骂我荒唐胡闹,奢靡无度之类的,这些话我都听腻歪了,再看,他们还能骂出什么花儿来吗?”
现在的御史们就算骂人,上奏折时也得讲究一个文辞语法,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还不如后世微博上那些黑子骂的狠。
只不过,后世的微博可以取关拉黑删博一条龙,眼不见心不烦,在这他身为大明太子,可没办法拉黑这些御史,倒不如直接一把火烧了,一样可以眼不见心不烦。
杨慎明白了他的意思,点头说道:“如此……是殿下仁慈。”
太子殿下若是看了这些奏折,就肯定会生气,一生气,就会记下了这些人的名字,等于断了这些人日后的仕途。
哪怕他们现在是为名为利或者一时跟风而上,想要借此机会刷声望搏清名,让皇帝看到自己“不畏强权”的刚正,可他们却不知道,太子殿下出镇宣府并不代表皇帝对长大成人的儿子心生忌惮,而仅仅是因为他想去。
那些沉浸在繁华都城中的文人,或许也曾在文会上慷慨激昂地表达自己的拳拳报国之情,可有多少人真正到过边疆,见过那些被鞑靼人肆虐抢掠过的边镇百姓?
就算如今九边重镇都已经安装了守城的火炮,可大明漫长的边境线上,还有许多城关村落,并没有如此强大的守城利器,只能靠提前预警和周围的及时支援来抵御敌军。
就连那些为南北贸易做出巨大贡献的互市,也是在一次次血与火的战斗后,才慢慢形成规模,立下规矩,成为边城中难得的安全区。
每年依然有将士在战斗中牺牲,有百姓在突袭中被截杀,鞑靼骑兵的高机动性和杀伤力,是无法完全靠城墙挡住的。
所以在得到达延汗收服了东蒙各部族,准备南侵之时,朱厚照就果断决定北上宣府,守在大明国门的第一线。
杨慎这些年一直跟在他身边,哪怕在考取了状元之后,他挂着翰林院修撰的名号,依然行走东宫,还兼任了东宫侍讲,从同学升职成半个老师,成了太子殿下最信任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