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成山看剧的时候比较晚,而且并未关注支线,所以并没有发现其中的关窍。但是很多观众在观看过程之中,因为有本身喜爱或者讨厌的配角,又发觉主线之中似乎还有一些隐藏的线路,就不由自主地开启自由镜头追踪了下去。
结果这么一追踪,就是震撼我全家。
如果说李芳鸣的主线是一部爽文作品,那么所有支线反映出的就是一段段人生,交织在一起,就给人一种命运的感觉。
网上的议论也有关于这方面的。
一开始还有人在那里大呼小叫,说自己在哪一段背景里又发现了伏笔,哪一段情节之中发现了两段故事宛若命运般的交集。
但随着浮出水面的“伏笔”和“交集”越来越多,观众开始变得越来越淡定,每次只是把自己的发现添加到原有的列表上,还有人汇总了众人的发现列出了表格和思维导图,结果思维导图密密麻麻超过了几万字,反而引来很多人的惊叹。
随着时间过去,大家不再大惊小怪,伴随而来的反而是越来越强烈的震撼。
其实创作剧本和设计场景的时候,殷怜并没有这样的野心。她对于场景的安排是一种顺势而为——一开始为了完善剧情逻辑,殷怜和岳珂一起撰写了每个案件的独立篇章,包括原作之中有提示和没有提示的内容,随后设计布景的时候,殷怜发现其中的有些细节完全可以互相联系起来,就把这些剧情归纳了一下,然后进行了重新的安排和调整。
观众总觉得创作是一种很感性的工作,但事实上,很多时候,创作是一种感性的心态做理性的工作。创作之中,逻辑是骨,阅历是皮,感情是血肉。
血肉是必然要依附在骨骼上的,所以逻辑若是不行,故事便会显得畸形,让人有一种不适感。
相反,若逻辑精巧,那么依附在其上的血肉也会显得栩栩如生起来,如同此时。
随着关于剧情的讨论度提升,《鸣芳洗冤录》开始慢慢霸占多个榜单。因为此时剧拍出来的时间还不够久,所以暂时能够染指的也就是几个短期榜单,其实影响力比较有限。
夏国由于特殊的文娱氛围和本身深厚的文化积累,很多时候观众和读者都不怎么追赶流行,反而更笃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真章,因此许多时候更青睐那种受过时间洗练的作品。
这其中既有夏国文化业经过长久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厚积薄发的稳定期的关系,也有夏国版权制度的完善,各种版权库积累丰厚,观众几乎不可能出现片荒期的原因。
但随着好评的增长,影片的销量确实在稳定地增长,虽然不至于一日冲天,但确实每天都在稳定地增长,偶尔随着口碑的自然传播,会出现一两个小高峰,但总体上来说非常稳定。
按照黑怀朱的判断,如果按照这个趋势持续一年以上,这部作品会有机会进入各大影视博物馆的银榜。
银榜就是所谓的年榜,后面还有以终生为时限的金榜。
殷怜听到这时限就觉得等不起,心想还是饶了她吧,让剧自己自由地飞翔吧。
不过不管怎么样,《鸣芳洗冤录》热销之后,收益也是非常可观的。殷怜在一个月之后收到了第一笔版权分成,那数额大得惊人,足够她再买几台星脑了。能有这么高收益,是殷怜自己也预期不到的事情,还展露出了明显的诧异情绪。
黑怀朱却反而对她的诧异不是非常理解,想了想之后,说道:“也不算特别高吧,连总人口千分之一的覆盖度都还差点……”
殷怜有心想要说这已经很夸张了,后来扫了一眼榜单,却又有些噎住。
夏国目前已经有多个扩展的附属卫星居住地,人口超出原世界十几倍,这是其一,夏国没有盗版,文化娱乐商品消费价格低廉,人们购买正版的意识也强,这是第二点。综合这两点来看,这收益其实确实算不上非常夸张,甚至于在成千上万的经典作品里,《鸣芳洗冤录》连号都排不上。
当然只是目前。
黑怀朱私底下很有信心,对殷怜说过,这部作品拍得比他预想中还要好,很有可能进荣誉堂,但是可能还需要时间检验。
但这是日后的事情了。对于殷怜来说,目前已经到手的钱才是最实际的。她思考了一下,考虑这些钱可以花在什么地方。说起夏国的技术,殷怜心动的其实很是不少,但是当手上有钱,仔细琢磨过之后,她又花掉了很多原来在心动列表上的物件。
不是不想要,而是时机不合适。
仪器这种东西是需要长期使用和保养的。对于殷怜来说,性价比最高的购买方案,就是购买自己能用到而且可以一步一步逆推解析其技术的仪器。但是殷长生他们目前还在学习阶段,很多专业性太强的技术,就算买到手他们也没法研究。
最后殷怜只是抽出一小部分收益,买了一些本身并不昂贵的东西。
其中包括二十台精神力训练仪,大量的数据储存设备和基础教育的教材资料。殷怜只粗略地扫了一遍,觉得里面至少有一半的内容都能直接在地球运用,剩下的一半也能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内慢慢应用起来。
内容量太多,她没法全部详细阅读,只能粗略地查看一遍。
也差不多是这个时候,ai机器人给她传来了一个等待已久的消息。
她在卫星安置的房子,由于有人在非法侵入的时候使用了一些不安全的手段,一不小心引发了连锁反应,导致地下的天然气被引爆,整个庄园连同里面的财物都被付之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