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表演作为黑科技,一方面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消耗了他们的精力和时间,让他们没有太多功夫去计较,去忐忑,去焦虑,去脑补可能会出现的阴暗未来,而另一方面,也给他们展示了一种能够改变现有处境的可能性。
不管这个可能性到底有多大,是不是真的可能实现,至少这个画饼是能从逻辑上说服这群孩子的。
童星出身的这群孩子,虽然年纪不大,但是见过的世面却不少。受限于年龄,他们也许对人性没有很深刻的理解,但是确实见识过许许多多的人和事。
但即使如此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有句话说孩子是未来,确实是没错的——孩子永远不会真正丧失希望。
至少在心理医生看来,相比之前的情况,此时的少年少女们显然要乐观得多,也坚韧得多,哪怕只是看到了殷怜的一次画饼。
当然,除了精神上转移了注意力之外,与恶意的多重隔离也是很关键的。
殷怜把这一群受害的孩子聚集在一起,短期内除了同是受害者的小伙伴,他们没有再多接触更多的同龄人。其实这群童星本身对于同龄孩子的接触就少于正常的情况,而此时这种状态无疑是最能安抚他们的情绪的。
如果与外界接触,他们不可避免地会接收到不同的情绪,不管是恶意也好,同情怜悯也好,都很容易让他们再一次回忆起自己的“不同”,以及之前遭遇的伤害。
但受害者在一起就不一样了。没有什么“理解”能够比“感同身受”更加强烈,一群孩子互舔伤口,不但不会触动心理警报,反而能够消除一定的孤独感。
加上一开始殷怜就故意在外引导舆论,在内煽动情绪,几乎是理所当然地就把孩子们的情绪引上了另一条道路。中途就算有谁反悔,开始怀疑自己,但在群体效应的影响下,也会被带动情绪,压下那些沮丧,强逼自己提起劲来,不拖后腿。
所以到目前为止,这群孩子竟然一直处于一种很积极,很激昂的情绪里面。心理医生也不知道这到底算是好,还是坏——她觉得殷怜这一波操作很有利用群体意识的嫌疑,但事实上从来没有见过人这么用的,因为这件事和传销或者□□不一样,本身说不上有什么坏处,所以即使心理医生本人觉得这种操作令人担忧,却并没有阻止。
因为她不得不承认,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殷怜的做法确实是非常有效的。
但另一方面,随着殷怜一直以来的情绪煽动,也导致这群孩子对殷怜充满了信任和狂热,甚至有种将之当做信仰的感觉。
看过各种名作之中善于洗脑的反派吗?
女医生心里多多少少就有那样的既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