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画家的故事,老人的故事就更简单了,无非就是一句“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殷怜改编了各种事件,许多在现实之中当然并没有到害死人的地步,但是任何谣言和舆论逼迫,都是会给人造成伤害的,不致死并不代表不可恶。
剧本里很明确地表示了这个道理。
对于自己的罪名提出抗议的不止有记者,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人。如果说记者本人代表的是具有反思意识的群体的话,其它角色代表的就是被舆论利用,或者从舆论获利却无视其伤害性的群体。
剧本的剧情欢欢快快,但台词却各种暗藏心机,要么就朗朗上口,平仄有韵,十分洗脑,要么就戳心戳肺,引人深思,令人动容。
因为看的是剧本的关系,李部长对于这部剧的感受其实是一些误差的。他常常看着看着就停下来思考一下,因此没察觉到什么不对。但事实上,编剧在剧情上的节奏安排是很紧凑的,甚至刻意到了完全没有给观众留下思索余地的地步。
殷怜的意思是这就一喜剧片,它的优先级是这样的——核心要突出,观看时有乐趣,让所有十二岁以上的孩子都能看懂主题想要表达的道理;剧情要流畅,每个事件逻辑自洽却不必太过撕心裂肺,就是正好让人眼角会一酸,有所感触,却不用太过压抑郁闷的地步;最后才是在剧情里蕴藏一些深度的思考,而且不强求所有观众都作出思考,因为一个人智慧的提升是潜移默化且耗日长久的事情,怎么可不可能通过一部电视剧就突然猛地蹿升一大截,既然如此,就不必强求。
殷怜一向不是很喜欢文艺片。她是能从文艺片中受益,本身却不推崇这种艺术形式的人。在她看来,文艺片是给能看懂的人看的,而这个受众本身就不算很广,在教化的效用上,很多时候还不如有些稍微有点内涵的商业片。
作为一个在各种意义上都思维足够清晰的人,殷怜有时候会显得很不感性,缺乏情怀。
所以这个喜剧剧本也像她一样,感动不过三秒。
《地府改革》的核心到最后,李部长归纳了一下,大约就是人类“制造舆论”的底线,应该停留在“伤害行为”和“无害行为”的界线上。虽然从台词上来看,殷怜并没有明确地指出这个核心,但是不同的剧情却从不同的角度最终完善了这个核心。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并未伤害到别人,又或者你无法明确地了解内情,判断它的对错,那你发布的就不是舆论,而是谣言和语言暴力。
撇除现实之中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个立意也算是相当明确精准了。
当然,作为法律或道德的标准还有些片面,但影视剧毕竟不是法律法条,再说实际剧情之中,也有多角度引发这方面思考的内容,只是需要自己去进行思考和判断。
李部长也阅读了其它的短剧,以及其它两个系列的开篇剧集,意识到这几部作品是有互补的。说实话,每一个剧本都很精彩,虽然短剧显得有些匠气,但是用来教化也是绰绰有余了。
李部长觉得光就剧情来说,这个剧情发展比很多电视剧或者电影都精彩。虽然剧本的形式有点不适合阅读,而他也不是专业的编剧和导演,无法判断这些剧本拍摄出来之后会不会有其它的缺陷,但就目前看来,它们的潜力是很大的。
殷怜竟然要把它们作为公益片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