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个人在故事开场之前就已经死了。他一直都是作为像是线索一样的人物存在,正面戏份几乎没有,即使作为回忆场景出现时,也只是随便找了个配角凑合着,根本不是什么重要的角色。
但是在影视剧本里,情况却完全不同。
虽然主线基本一致,但是相比起仅仅只是作为整个事件的观察者与叙述者的警察,他更像是这个故事真正的主角。在青年看来,影视版的《恶之形》有表里两个主角,警察只是表面上的主角,他是正义的化身,他观察这个故事,试图与扭曲的“道理”抗争,但是他从未真正融入这个故事。
相比之下,病毒源头的少年才是故事真正的核心。
青年先前的理解里,这个角色应该是一个可悲的线索人物,兼具受害者和复仇者的身份,大体上形象应该是反面的,介于反派与弱者之间的形象,但是读了电影剧本之后,他发现自己错了。
这个少年……其实是另一个“警官”。
就好像警官照在水面上的影子一样。
警察站在局外人的位置上,思考正义和错误,思考善与恶,思考如何拯救那些受害者和犯人。而少年却是陷于泥沼之中,作为局中人的身份,试图寻找一条出路。他反复质问为什么,声音声声泣血,所以最后死后精神异变,变成病毒,试图去惩罚那些“加害者”。
青年排演戏剧的时候,一直将他定义成灾难的来源,是受害者转化成加害者的象征,但是他发现自己错了。
这个角色同样一直在寻找一条“出路”,“谣言病毒”与其说是少年的一种报复,不如说是肉身弱小而精神强大的他寻找到的……无可奈何下的一条“出路”。
如果没有这条“出路”,就没有警官先生后来的一路荆棘,终见正义。
好的演员都很容易共情,所以青年读完剧本之后,整个人甚至都僵住了,许久都不能动弹,也不敢动弹。
似乎稍微动一动,就会错失了其中那厚重的情感。若是不能抓住那一瞬间的灵感,他甚至觉得自己是不可原谅的。
影视剧本相比戏剧剧本实在是煽情太多。虽然就整个台词风格和剧情表现来说,这是个相对直白,爽快,更简明易懂的商业剧本,没有太多的欲说还休,就算煽情也煽情得直来直往,歇斯底里,人物的感情都通过台词和冲突发泄了出来,远没有文艺片的那种含蓄和压抑,但即使如此,青年的心还是久久地被挽留在了剧本里,许久才呜咽出声。
他知道自己很想演这个角色。
比起警察来,他更想演出这个角色。
次日见面的时候,他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向殷怜表达了自己的这个意愿。殷怜也似乎预料到了他会有的反应,主动表示要跟他聊一聊对于这个角色的理解。
结果她开口就问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你对自杀这件事怎么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