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一点应该感谢殷怜从夏国偷渡回来的设备。
孩子们在使用虚拟设备的时候,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形象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有那么一段时间所有人都很热衷于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且比赛谁演得更加自然。后来通过反复学习表演不同的人物和电影情节,孩子们对于不同人物的解读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哪怕不能从深层的思想层面上理解人物,但是从简单的客观特征和背景上对于人物进行解读这件事,他们已经掌握得很熟练了。
短剧里的角色就是如此。
ai帮忙设计了一些简单的人物背景,然后孩子们会使用相应的角色进行体验。因为人设的不同,如果孩子们表现出与本身人物不同的行为时,周围的环境也会做出相应的反应。
这不但让孩子们很快学会了如何模仿特定角色的外在行为,甚至还让他们开始稍稍能够理解成人内心沉重的世界。
不过他们本来就不是普通的小孩,很多人都很小就担负起了生活的重压。此时就算理解到成人世界的另一面,也不过就是一些日常的问题,真正的重负——关于金钱,人际关系,社会舆论的各种问题,其实他们早就已经背负着,倒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同。
小孩子们还很有感悟地对此写了不少小作文发表感想,殷怜扫过几篇,发现很多竟然写得都不错。比如罗顾写:“如果这个世界存在所谓的规则,那么一定是通过言语来实现的。每一个人,每一次被人说‘你不该这么做’,心头就会落下一把锁。人用言语锁住了他人,同时又被他人的观念所束缚。这之中,哪些是某些人主观的臆断,而哪些又是真的‘道理’呢?也许只有学会其中的规则,我们才能真正地长大,学会演出一个角色。”
柳枝儿则写道:“同一句话,听到耳朵里是一回事儿,听进心里又是另外一回事儿。痛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话刺耳,是你自己的人生在流血,可若要因此勃然大怒,又没有必要,如果都忍住了倒流回心里,却要酿成一池蚀骨灼心的岩浆。于是有时忍耐,有时发泄……也许成长,就是在这个过程之中的不停摇摆,挣扎求生。”
小米糖写得稚气一些:“我想我还没有准备好当一个大人,然后老师说,没有任何人是准备好了才成为大人的。长大是一件猝不及防的事情,突如其来,就好像突然被爸爸妈妈和经纪人阿姨背叛的那一样。哭着喊着,不能让它放过你;闹腾或者不吃饭,也不能让它心疼你。”
“我没有任何准备地去当了一个大人,老师说这是一种最真实的情况。我想象自己就是在演出的这个姐姐,她其实也和我一样猝不及防,就像面对战争,或者灾难,也像面对爸爸妈妈的婚姻破碎,又或者破产失业——所有悲剧的故事里,都会有像这样的意外。”
“我会学着面对。因为这个时候勇敢一点,是一种未雨绸miu。”
殷怜帮小米糖划掉了那个miu,标上了缪(mou),作为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