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这些情报一散发开来引发热议,网站的反应那叫一个快,很快就把发言给处理掉了,试图修饰出一片岁月静好的假象。被封号的人愤怒不已,又建小号继续发文,一时间网络上是鸡飞狗跳。
短剧当然也因此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虽然不是殷怜这一波营销最终的受益对象——话说她本来也不是以此为目标。对于真正优秀的作品来说,营销影响的往往更多是它散播的时间,却并不影响社会最终对其的认可度。
何况殷怜本身拍这些短剧就是免费贡献,因此也不值得为它们买营销,只希望它们能慢慢传播,为小演员们积攒口碑。
她的营销费用纯粹就是花来“建设社会”的,或者说花来“出气”也行。虽然这两个原因听上去天差地别,但事实上真的还就没有矛盾。
而被这些争议吸引过来,开始关注相关新闻的人里面,关注短剧和关注压热搜事件的其实是两拨完全不同的人群,当然其中也有一定的重合性,不过大部分人都会有更关注哪个事件的倾向性,进而被之吸引走注意力。
短博客平台上的争议姑且不论,只说短剧这边,虽然明面上好像有不少观众被争吵带偏了思路,但事实上一点都没有影响短剧的继续扩散,而且随着各大网站对热搜放弃压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这系列短剧,而且迅速被圈粉。
业内对于观众对孩子们态度的预测也完全没有中——很多观众根本不知道彼得潘是什么公司,也不知道这些孩子们各自都有过什么样的作品,是什么样的人设。说白了他们就是普通观众,跟彼得潘以往所着重经营的“粉丝观众”完全是两个团体。
对于这群孩子来说,粉丝即使是“姐姐粉”,“妈妈粉”,本质上粉丝这个身份,就注定了他们不可能真的是姐姐,妈妈的心态。粉丝对于偶像总是有所期待的,即使不是作为恋人般的期待,也是一种对于“理想中自己的期待”。
如果以父母而言,他们一定是那种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强控制欲的父母。
但是普通观众群体里的爷爷粉,奶奶粉,爸爸粉,妈妈粉……就真的是别人家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样的存在。他们觉得这个孩子好可爱,这个孩子真厉害,宝宝你看看哥哥姐姐多厉害啊……即使被科普说这个孩子遭遇怎么样的事情,因为在他们的客观认知里这些只是孩子而不是偶像,反而不会苛责太多,最多骂一句娱乐圈和彼得潘。
但这既不影响他们继续观看节目,也不影响他们对演得好的小演员心生好感,发出喝彩。说到底,普通观众关心角色多过演员,关心演员的职业素养多过私人生活。
对于这群普通观众来说,这群孩子长得可爱,演得出色,就已经足够了。他们的遭遇不是普通观众对他们失望的理由,因为本来也抱有虚拟的幻想。
而事实上这群普通观众才是影视剧的主流观赏群体。
偶像化市场其实一直在驱逐普通观众,因为他们缺乏把自己全部身家贡献出来给偶像的热情和魄力,不过对于殷怜来说,她本来也没想过收买观众把他们转化成“粉丝”。
只要未来他们会为了孩子们或者她本人的作品买账就可以了。
真的狂热到想把她或者小演员们本人都买下来的,她反而觉得消受不起,感觉损了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