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里地外的京城官道,迟笑愚伏在马背上腹诽:来回三天两夜的行程,就这么不歇脚地往回赶了。该吃的席面没吃,该见的人没见,昨儿在破落驿馆猫了一宿,冷风冷雪兜得他晨起眼还是晕的,怎么就王爷的精神头那么足?
覆了薄雪的路面泥泞难行,前边马蹄一阵急跳,迟笑愚打眼就见封璘背后的行装里露出一片衣角,皱巴巴的,像新换下来的中衣。
急行军中习惯了衣不解带的迟副将更纳闷。
自家王爷,几时成个讲究人了?
作者有话说:
讲真,这段写得我好捉急,真就恨不相逢在ht,不然怎么可能婉转成这样!
第68章 朝暮千里伴君归(一)
“太傅大人久等,”黄德庸笑容满面,“圣人叫您进去呢。”
刚到勤政殿外的沧浪听传入内,俯身叩拜,其声琅琅道:“臣参见陛下,恭请吾皇圣安。”
“太傅主领修史一职,这些日子辛苦了。”隆康帝示意黄德庸搬来椅子,“认真算起来,朕尚在东宫时,曾经聆听过太傅的教诲,称呼您一句先生也不为过。”
沧浪刚落座又站起,连道不敢。隆康帝笑着抬掌,往下压了压,“朕瞧先生方闻君子,尔雅之风不减当年。”
沧浪敛首自谦道:“承蒙陛下谬赞,玉马金堂多风韵,已是昨日黄粱,而今只剩老病休矣。”
隆康帝想说什么,又咳了起来。
自一年前的宫变开始,圣人临朝的日子越来越少,沧浪今日觐见,直觉比上回遥遥一瞥又清瘦了许多。隆康帝剧咳以后靠回椅背,搭着一臂,道:“先生的奏折朕已看过,兴建商港一事,朕想听你当面呈述。”
就在几日前,内阁新上了封奏,建言之人正是沧浪。他主张重开闽州市舶司,以经营年余的夔川渡口为依托,在东南一线修造大型商港,供沿海八州与海外诸藩国通商互市之用。兹事体大,内阁斟酌再三未发票拟,而是将封奏原样呈送给了隆康帝。
“启禀圣上,通商渠则粮货足给,兴市舶则利孔在上,这道理不难参透。”沧浪道,“南洋水师的抗倭大业断续进行了一整年,仅有的粮草补给全倚仗江宁粮仓,此乃兵家之大忌。恕臣言辞无当,殷鉴在前,要是再遇上一回腹背受敌之事,咱们决计不能重蹈今日覆辙。”
隆康帝微撑着身子,似是对他的话起了兴趣:“继续说。”
沧浪不疾不徐:“开放商港以后,天下粮货尽集于此,一旦战事卒起,多少可以暂解燃眉之急,此其一。其二,一旦开关,朝廷便有了征税的名目,贴补军饷的同时,也能减轻民间赋役的压力。”
君臣之间隔着一几一案,铜炉口释青烟,隆康帝的形容掩在烟云后看不分明。沧浪便与他良久对望,不再吭腔,却也未见得几分惑突。
“先生卓见,所言有理。”隆康帝缓慢开口,迅而话锋一转,反诘道:“只是片甲不下海乃先帝钦定的规矩,先生也说沿海倭患堪忧,倘若门户大敞,岂非更加给了贼人可乘之机?”
“陛下此言差矣。”
沧浪不假思索地答:“臣敢问陛下可还记得庆元四十三年的双屿之征。其时距离海禁令行已经过去十年,倭奴拥众而来,连舰数百,动以千万计,不是照样轰开了福宁州的大门?坚船利炮临阵,焉有不溃之门户哉?”
隆康帝紧跟着又问:“那是庆元四十三年的事,及至隆康年间,金瓯之策已初见成效,倭寇的坚船利炮未必还有如此威力。”
沧浪对答如流:“那又如何,陛下难道想看见八地的奏报里日日敷张战功,却无一字关乎繁荣吗?”
正思忖间,隆康帝忽地想到了那日胡静斋的劝阻之言:“海禁之下,大晏与四海不征诸夷仍有贸易往来。图利只是个幌子,巩固我中央大国的地位千秋无虞才是根本。如今轻易放开互市,赏不为赏,恩不为恩,反成了自堕身份的两平交易,未免舍本逐末。”
案那头的沧浪笑起来,越笑越大声,甚至有些失礼。但圣人不以为忤,半点没有制止的意思,只是扶着椅背,静静地等他开口。
“什么是本,什么是末?大晏立国百年,靠的又岂是纸上浮名。”
沧浪掷地有声,袍袖经风鼓动,盈盈作响的是十七岁那年的意气,《虎啮篇》带来的尊荣与跌宕随着时间的推移,悄然变作他劫后余生的刚毅。
“国之大者,爱民而已。明君明矣,折冲樽俎抑或刀兵相见,为的不过是治下百姓饱食不忧来日,高枕不惧宵小,天下泰安,方是国运根本。”沧浪顿了顿,道:“商港落成以后,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利好,圣人难道还会计较那一点虚无缥缈的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