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初张,纤云淡抹。
上弦的月挂在上扬的梢,才刚崭露头角时就被托得很高,常敏行吩咐人把帘吊起,坐在蒲团上翘首远瞻,从新月里像是看见了昔年的自己。
他是个遗腹子,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常老爷子便在双屿之征中一战封了“神”。从常敏行初解人事时起,“爹”是祠堂前那座等身高的塑像,从眉到眼都透着与他十成十的相似。
常老太爷广受闽地军民的爱戴,每天来塑像前顶礼膜拜的百姓络绎不绝,幽幽檀香气似是融浸在祠堂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中,同时也深深融浸在了常敏行的骨子里。
常敏行望着那尊与自己模样极为肖似的塑像日日被人虔诚供奉,久而久之,他恍然有了错觉。
爹是神佛,他亦然。
即便后来,常敏行流于世俗地娶了妻、生了子,仍坚持以为自己身上是揣了点神性的。为此,他周贫济困、广结善缘,施援的人里除了生计艰难的渔民,还有被海禁令阻塞了去路的私商。
常敏行做神做得一视同仁,也渐渐在千篇一律的溢美之词里失了意趣。
直到三年前,新上任才两月的钦安县令登门拜访,自报姓名杨大勇。那人生就一副书生模样,五官精雕细琢似的分明,有点温文的气度在里面,虽不羸弱,却也未让常敏行瞧出哪里勇来。
杨大勇跨过虚设的半级台阶,与常敏行齐眉并立——这还是头回有人敢平视自己的眼睛说话。他那件粗麻布衫,补丁之上匝着补丁,针脚却都缝得周密,一根线头也没有露出来。常敏行这些年见过不少穿布衣的穷苦人,他们为求接济而来,恨不能把最褴褛的一面曝给自己看,几曾见过这样体面的穷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