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素衣还在生冯筠的气,随便把长命缕往胳膊上一缠,扔下一句:“小厨房里有粥,粥是热的。”头也不回地进了屋。
冯筠心里更加欢喜,他知道自己回来得晚,但赵素衣还是给热了粥。
阿宝真是在乎死我了,他想。
冯筠看着他的背影,认真说:“我明天一定早回来,不让你等我。”
“谁稀罕等你!”赵素衣走进屋,用力关了门。
冯筠弯腰捡起地上的两盏灯笼,他抬头望向天空,风吹得银河倾斜着向南北方向延伸,最灿烂不过。而一轮月亮悬于彩云之间,最圆满不过。
这是个好兆头,他想。
冯筠到小厨房里盛了碗热腾腾的粥,坐在院子里,就着月光喝下。随后他锁好院门,一进屋,就看到自己的被褥被堆到了外间屋里。
他有些哭笑不得,在外间屋打了个地铺睡了。
到白天时,赵素衣和冯筠见面的时候就变得很少。一个前往县衙安排封城前的事情,一个则跟满城熬制心灵鸡汤。
临近封城前一天傍晚,官府向各处路口张贴告示,告知民众明日辰时城内四道大门将一齐封闭,除接收物资之外,暂不开启。
此消息一出,不少人连夜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在封城之前离开。毕竟渔阳旱灾只是少有缓解,城中瘟疫肆虐,谁也说不好未来会发生什么情况。
也有不少人留在这片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因为家就在这里,他们选择相信希望。
封城前的一晚,赵素衣去了渔阳城的东门。东门是城中最大的城门,他就是经这到门走入的渔阳。自瘟疫以来,宵禁越发严格,这时候的街道空旷。只有巡夜的差役,骑着马,踏过草色牂牂。
赵素衣已经让穗儿转告冯筠,他今晚不回去了,锅里有几张烙好的菜饼子,记得吃。
他搬了一把小凳子坐在城门楼下,一抬眼,在青灰色的砖墙上发现了一处小儿涂鸦。运笔幼稚,瞧着是用石头刻的。
画的内容也简单,是太阳和一株稻穗。
赵素衣在一瞬间懂得了这个小孩子的愿望,低头笑了笑。他又在东门口坐一会,拿起小板凳和灯笼,沿着街道向前走。
赵素衣腰间佩戴官府印信,巡夜的差役也不敢拦,任由他自己走着。
大概是夜间里黑,渔阳城内的道路都显得格外地长。两侧家家户户皆闭门,一阵略显沙哑的乐声在风中响起,商音旋旋地在青砖白瓦间来去。
这是一种名为筚篥的乐器。
燕郡靠近丰州,丰州原先是东突厥王庭所在,十年前归附于燕,那边好多人都入了汉籍,一些生活习惯也随之流传到燕郡。
赵素衣寻着声音找去,来到一间茅草屋前。通过小小的栅栏门,他看到院子中央燃着一堆篝火,男主人坐在台阶下吹着筚篥,女主人则带着两个孩子在暖橘色的篝火边跳舞。
筚篥的声音是空旷而荒凉的,每响一声,都似风摩擦着粗粝的黄沙。分明是哀咽的曲子,那女主人却身姿明媚,她的动作既干净又有力,像一朵花,摇曳着,往太阳的方向生长。
两个孩子嬉闹着,随心所欲地唱歌。
于悲凉声中作乐,这本是相互矛盾的两种情绪,却教人心底生出几许希望来。
赵素衣就立在门外远远地看,到曲终时才离开。
他忽然想,任何人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在迈向死亡。但这个过程中的每一天,大家都在绚烂地活。
虽然他生活的这个世界只是一出话本故事,它仅仅存在于白纸与黑字间。但他所见的很多角色都有人的骨血,怎么能不尊重呢?
赵素衣继续向前,他经过了灯火通明的医馆、再无人居住的民宅、早日关张的店铺。到天亮时,又绕回到东门,寻了个僻静处坐下。
宵禁解除,东门外已经聚集很多要出城的人。就像是一群等待着的候鸟,准备迁徙向远方,避冬春归。但无论路程多遥,故乡它一直都是在这里,沉默的土地永远欢迎他们回来。
四道城门同时在寅时打开,众人次第出城。
不知道过去多久,有个老人家看到赵素衣,问他:“小郎君,别坐在树下看热闹了。马上就快辰时,一会儿城门就关了,你不走吗?”
“多谢老丈提醒,我这就走。”赵素衣向他笑笑,他起身拿好小凳子,转身走向城楼。
按照商议出来的决定,辰时之前,将敲响钟声四百下。意在告知民众,渔阳即将封城。
第一声钟,是需要赵素衣敲响的。
他登上城楼,听着身边官差的提醒,推动了沉重的钟锤,撞在了黄铜所铸的大钟上。
深远的声音巍巍传出。第一声才落,距离城门头不的第二口钟也被撞响,如有回应。
一时间,渔阳城内的四百口钟一起响发出声音。连绵不绝,响成一片,浩瀚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