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秀开始到曹操,甚至都没到一百年,就算从刘邦开始算,那也才超过四百年。
哪里来的九百二十岁汉家天下啊
真就灵活的封建实用主义迷信啊jg
三国
后世人的戏谑感,永远在他们感觉奇妙的地方出现呢。
说讽刺倒也不是真的讽刺,就是点明白了之后,让人感觉浑身别扭
曹操倒是半点都不脸红。
好用就行诶,这有什么好遮遮掩掩的
后世人自己都觉得实用人才好,那他们把谶纬都灵活变通实用于当下,这不刚好还应了它赞许的方向吗
这很合理啊
于是借着祥瑞和谶纬,献帝再三下诏禅位,群臣又数十次上表劝进,一个月里往返的文书从月初闹到了月底,文采斐然漂亮得都要和理想中的唐虞之世比美。
从易传讲到河图,从周天岁星讲到唐尧虞舜,曹丕在表
面上一味的退让之后,终于“勉为其难”地接受了献帝的禅位。
顺应着东汉的火德,他痛快地自居土德,于是把一切改制的工作都预备地好,燎祭天地、五岳、四渎,改元黄初,升坛受玺绶,即皇帝位。
然后给后人留下了一句淡淡的,“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刘家人
谁家舜禹之事是臣子逼迫君上这么干的啊
竹书纪年
谢谢,我。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重看曹魏代汉的过程,我们其实可以只用那么简单的几个短句就概括完毕。
臣何德何能。
孤勉为其难。
朕受命于天。
一步步地拾级而上,等到最后抵达顶峰的刹那,再回首
先前的风景,
又该是如何的想法呢
我们不知道,
史书也没有几笔留下这不必要的闲谈。
所以我们后世人只能对着曹操只差临门一脚就能登上帝位,最后却终没实行的记录揣测,对着曹丕独将曹植封王的日子延后,心里的想法也许百转千回,最后还是允诺的记载品味,却始终找不到一个也许最为真实可信的理由。
但那些都不重要了,
反正现在是大魏的天下了,是曹丕的天下了。
一切本该平静无波落下帷幕了。
很突然的,是一声尖厉的长鸣。
曹操感觉到自己的心猛地一坠,那尖锐的啸声,有力地穿透了一切的阻碍,直插入他的胸膛,让他的情绪应和着那声音倏然紧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