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胡朝汉臣

幸好遇见神 班门弄茶 1892 字 19小时前

明元帝时,415年,朝廷太史令于亮、苏坦等人,引经据典,联合一帮大臣,劝说皇帝迁都邺城。即后世河北邯郸。

崔浩则与成德侯、特进太医令周澹二人极力劝阻。

最终皇帝没有选择迁都。

后来事实证明,那次不迁都是正确的。

因为,当时魏国南部的许多民族部落,表面臣服于拓跋鲜卑部,但实际上还是持观望态度,有各种备选方案。

如果魏国那次选择南迁首都,便会在南部各族人面前暴露拓跋鲜卑部军队人数并不太多的底细,有可能引致各族、尤其是汉族人生出反叛之心。

而且,魏国首都南迁后,北部防御减弱,北方柔然大军必然趁机拼死南侵,魏国在北方难以组织有效反击,北方很可能落入柔然人之手。

那样一来,魏国能否守住新都邺城也难说。

公元416年,南朝宋国皇帝刘裕攻打后秦,准备进取关中时,向魏国借道黄河行军。

魏国满朝反对,只有崔浩表示应该同意。他认为:刘宋与后秦交战,对魏国是好事。

魏国最好先支持刘宋国拿下关中,然后去刘宋国手中抢夺关中。这比从后秦手中取关中要容易得多。

因为关中是后秦命根子,而对刘宋国来说只是偏远故土。

前者会为了关中拼命,后者则不然。

皇帝拓跋嗣没有采纳崔浩等人意见,而是出兵阻扰刘裕进军。

结果,魏军遭到刘宋军“却月阵”重创,并没阻挡刘宋军计划。

后来,关中被刘宋国攻克。

不久,匈奴胡夏国发兵争抢关中,果然没费太大劲就得手。

仅仅这点即可证明,崔浩的判断非常正确:从刘宋手中取关中,难度小得多。

公元424年,拓跋焘刚继位不久,刘宋国与胡夏国联合起来,从南面、西面进攻魏国。

在确定重点打击对象上,魏国朝臣一面倒,都表示要全力对付南方刘宋国。

又是崔浩独树一帜,分析利弊得出结论:对南防御、对西强攻策略最佳。

拓跋焘采纳崔浩建议,率大军亲征,攻下胡夏都城“统万城”,占领了胡夏国大片国土。

刘宋军却没作出太大反应。

这次崔浩又判断对了。

之后,崔浩坚持的几件事,也非常正确,而且都是拓跋焘亲眼见证的:

公元429年,在痛揍柔然或胡夏选择上,崔浩选柔然。

皇帝采纳崔浩建议,大军出征柔然,结果大胜。

柔然被赶到漠北深处。从此再不能对魏国形成大的威胁。

最公元439年,在是否讨伐北凉问题上,崔浩与中书侍郎李顺针锋相对,坚决主张收拾北凉。

拓跋焘采纳崔浩建议,出兵一举覆灭北凉。

后来审讯俘虏得知:李顺早已被北凉收买了,成为内奸,一直在魏国与北凉间玩无间道。

至此,北方统一,五胡十六国时代结束。

只剩南朝宋国与北朝魏国对峙。

……

凡此种种,从拓跋珪到拓跋嗣、再到拓跋焘时代,崔浩的功勋不断积累,地位越来越高。直至仅次于录尚书事的太子拓跋晃、成为次宰。

只不过,崔浩老来放松警惕性,冒险主持编撰“国史”。

并且,他在谄媚小人撺掇下,沽名之心泛滥,将“国史”刻于石碑,置诸公道之旁,供世人观瞻。

他的这一举动,给自己招来灭族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