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晚至次日凌晨,中共中央在猴场召开政治局会议,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
这个决定提出首先在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创建川黔边新的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城。
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此次会议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中央“最高三人团”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
重新确立了毛主席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并至制定了北渡长江的目标。
而这时,蒋介石则派出150个团近40余万兵力出发围剿红军。
当时的红军核心部队驻扎遵义,红一、红五、红九、红三军团分别驻扎在桐梓、绥阳、鸭溪、团溪共同构成保卫中央的基本防线。
而他们将要面对的是
贵州军阀王家烈的三个师,南面贵阳方向薛岳的八个师,东面湘军三个师,北面上官云相两个师,另加川军刘湘的十个旅,西面云南孙渡的六个旅。
这些部队四面八方围剿过来,试图将红军扼杀在此。
但各地军阀之间又各怀鬼胎,人心不齐。
而四渡赤水也因此拉开序幕。
一渡赤水(1935年1月29日—1935年2月9日)
为摆脱国民党军队围剿,红军一路北上到达赤水河畔的土城之后,被追赶而来的敌军包围,土城战役就此打响。
但由于情报失误,中央红军认为郭勋祺旅是4个团6、7千人的兵力,但实际却是6个团约万人的兵力。
再加之兵力、装备差距,土城久攻不下,并且敌方后援部队源源不断的赶来。
毛主席当机立断,暂缓北渡长江的计划,转而指挥红军主力西渡赤水河。
红军原计划本想打下叙永,进而从金沙江而过北渡长江。
但奈何叙永军强横,短时间内未能拿下,于是毛主席转而进攻云南扎西地区并成功拿下。
此时的蒋介石猜测,红军会继续北渡长江,一边加强长江沿岸的布防,一边继续指挥各地军阀继续向扎西围剿红军。
二渡赤水(1935年2月11日—3月1日)
2月9日,中革军委在扎西县城召开扩大会议,史称扎西会议。
在会议上,毛主席提出了“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的战略方针。
黔军吸食鸦片成风,军兵多带步枪和烟枪,被戏称为“双枪兵”。
2月10日,中革军委下令部队于11日起转移到雪山关及其以西地域,并准备以薛岳兵团及黔军为主要作战目标。
次日,中央红军分左中右三个纵队开始东进。于2月20日全部二渡赤水河。
随后趁着黔北兵力空虚,红军一个回马枪直接杀向王家烈部。
这一个回马枪直接打得黔军措手不及。
从2月24日起,红军在5天时间内接连拿下桐梓、娄山关以及遵义等多个战略要地。
娄山关这一战是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大胜。
毛主席也有感而发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这一著名诗词来纪念此次大胜。
娄山关战役后,红一、三军团极速突进,于2月27日下午,对遵义发动攻击,并于当日黄昏占领遵义新城,而遵义老城未克。
当晚,红11、12、13团夜战遵义老城,28日凌晨占据该城。
国民党将领吴奇伟率国民党中央军59、93师增援遵义,王家烈率黔军第八团与之呼应,双方计划夺回遵义。
获悉国民党军队的计划后,中央红军决定打掉吴奇伟部和王家烈部,遂制定了周密的歼击计划。
在既定战术的指挥下,于当日下午五时将援军击溃,吴奇伟部大半被歼。
自2月11日由扎西挥师东进到重返遵义,中央红军以3万之众发动运动战,横扫550余公里,击溃与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8个团,毙伤敌2400余人,俘敌3000余人。
三渡赤水(1935年3月11日—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