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国的同类程序本身有星网大数据作为参考,有ai进行灵活控制,所以程序本身就能完成很多工作。可殷怜这个只是借用了概念的普通地球app,在没有ai支持的情况下,很多功能根本是实现不了的。
但在老师们的提议下,殷怜被激发了灵感,采取了一种不同于夏国的方式——她打算把程序一部分的功能分配到老师们的手上,形成一种真人教学与app学习辅助功能互相结合的方式。
从本身的执行方式上面,app与夏国原本的差别显然越发大了。但是从实际的功能和产生的效用上来说,两者的核心反而更接近了。
即使是在夏国,ai的能力也从未真的被评估为超越人类本身。殷怜觉得这些老师在能力上可能确实要比夏国的专业学习软件差一些,但这是时代和技术的差距,不是他们与ai能力上的差距。
在现有的理论和技术环境之中,把一部分ai和程序的功能转移到人的身上,其实反而是一种很合适灵活的实用方式。
这种情况下,殷怜便主动调整了app的定位,同时也适当选择了一些夏国的先进理论,尝试着装作漫不经心地说出来,大多时候都能引起这些相关领域专业人士的注意,认为她脑子灵活,见解独到。
虽然是没啥用的声望,但是保不准以后就有能用到人家的时候,殷怜来者不拒。
除了这些app功能的试用之外,殷怜顺便就在测试过程之中把先前从夏国下载来的一些课程资料给改编了。首当其冲的就是信息辨别课程。
自从网络普及以来,什么造谣传谣啊,水军控场啊,在国内几乎都快成社会问题了。殷怜在夏国的时候就没见过类似的事情,一开始以为是法律管得严,后来发现法律严虽然是一个原因,但再严的法律都管不住网民钻空子时的智商和作死的心,但只要同时公众也有足够的辨识能力,这些谣言就会被控制在小范围内。
而夏国的一些短期课程能很好地培养这些能力。殷怜就把内容抄了回来,然后进行了本地化的改编。
但她并没有将之作为一门课,加入孩子们的课程。
相反,这群孩子日常本来就有编写和排演短剧的功课,殷怜直接把这些资料作为素材交给了孩子们,要求他们排演一场短剧。
连老师同孩子们都没有把这个要求当做一个难题。甚至于因为殷怜提供的材料足够充足,素材足够有深度,也有趣味性,大家一下子就提起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