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此大好的锦绣山河,也成了烫手山芋!”
在清廷入关之后,当时清廷面对的困境比明末崇祯面对的还大,
根据清廷的财政主管张玉书的记载,当时财政状况非常紧张:
“除存留项额外,仅一千九百六十万,铜额缺至四百万,而各项经费犹不与焉,国用之医乏,盖视前代为独甚。”
因此清朝初期甚至还实行了一项特殊的“以钱赎刑”政策。
至于后期清廷是如何化解财政危机的?
那就不得不提“屠刀政策”,严厉打击贪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从顺治十四年开始,清廷仅抄家,一年下来超过一百万两白银流入国库,可以说解了燃眉之急。
当然,还有重征三饷,降低截留欠款,以及裁汰官兵,停兴土木等制度。
说到这里,沈呦呦还不得不给她爹这个半文盲讲一下三饷和清廷的关系。
“三饷,明朝末年的辽饷、剿饷、练饷三项赋税的合称。”
辽饷的加派是因为后金入侵,辽东战事紧急,军饷不足。
而剿饷则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筹措军费。
至于练饷则是为镇压农民起义练兵所用。
这些加派最初尚属临时性质,但随着辽东战事的持续,加派迭增,并逐渐成为了经常性的“岁额”,给明末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当时由于三饷的数额巨大,数倍于正供,使得小民苦累不堪,民不聊生。
这也加剧了明朝的社会矛盾,使得农民起义频发,最终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可以说,三饷是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大明帝国覆灭的罪魁祸首之一?。
“因此清廷初期,为了拉拢民心,曾经将‘三饷’免了····”
沈知秋纸笔在草稿纸上刷刷的记录,这些前世类似环境下出现的政策,
虽然不能让外人看见,但对他还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不但能帮他开阔思路,还能规避一些问题。
这会儿他真是对生了个好闺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